把迷信说成科学是最害人的了,比如一些“大法”之类的就是这样,还有一些“专家”利用科学之名推销迷信,这些不是本文的话题,不多说了。
如果说用迷信推销科学,可能谁也不信,其实在我国的民俗中有不少作法被定为迷信,细分析起来这些作法还是有科学性的。
死人出殡,说道很多,有的作法纯属于迷信,比如烧纸人等,有的作法却不一定是迷信,比如送葬的人走时用一些白酒洗手。
这样做,用迷信的说法是为了洗去秽气,以免阴魂附体。从另外的角度看,这样做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。
古时候死的人大多数是传染病,而又以肠道传染病居多。用白酒洗洗手,的确能杀死一些致病菌切断了传播途径,避免再传播他人。
那时候人们看不到细菌,只能用灵魂一类来解释。这样流传下来,科学的色彩没了,迷信的气氛多了。
同样道理,焚烧死者的衣物也是一例。“非典”时候的死者就是这样处理的,当然防护的更加严格、烧的也更彻底。
当时也许人们讲不出这么多的科学道理,只知道这么做可以不得病。
没法解释,就用魂魄一类假说,人们也就相信了,也就这么做了。
现在的人们不相信了,就从国外进口死人的衣服,结果很多人因此染病。这就是科学有时不如迷信管用的例子。
烧香也是被认为是迷信的一种,其实上等的香料中含有杀菌物质,能够杀死空气中的杂菌。致病菌的生命力一般都比杂菌弱,很容易被香料中的杀菌物质杀死。
香料中的杀菌物质还能杀死一些昆虫、蚁类,所以寺庙的木质很少被虫蚀,木质保存的时间长。
也就是说经常烧香可以少得呼吸道传染病,也可以延长木质房屋、家具的寿命。
当然了,制造这种香的原料得是高级的檀香,一般草料做的香是没有这样的功能的,只不过增加对环境的污染。
还有很多例子,就不一一例举了,我要说的是如何正确对待民俗。
中国人都推崇中庸之道,其实做事、办事最不中庸,不是左就是右,对待民俗就是一例,要么推崇备致,要么就是随意给扣上一顶“封建迷信”的大帽子,一棒子打倒。
我们又信辩证唯物主义,可是又很少辩证的看待一切事物,主观性太强,往往是用主观主义,代替辩证唯物主义,违反了民意地决定一切,违反科学地包办一切,最后总结经验,再用经验主义去对待新生事物,再犯错误,就这样总在人治的怪圈中徘徊,历史淘汰一批,又出现一批,真是前赴后继。
生活原本是简单朴素的,欲望却伸出长长的舌头,舔舐你原本平静的心。不能实现的,一直异想天开;不能拥有的,一直幻想属于我那该多么美好。所以我们总是不平衡,而且常常义愤填膺,譬如感情,譬如财富。于是,各种折腾就开始了,折腾得乱七八糟还是不平衡。
有一块石头,一半做成佛,一半做成台阶。台阶不服气问佛:我们本是同一块石头,凭甚人们都踩着我,而去朝拜你?佛说:因你只挨了一刀,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千锤万凿。此时台阶沉默了。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?
关于爱情,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故事,无法述说,只能放任那些或刻骨铭心或渐渐淡去的情感在深夜情景再现。其实,刻意去寻找的东西,往往是找不到的。天下万物的来去都有它的规律,是你的,就是你的,不是你的,再折腾也是徒劳无益。很多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,就当做是一段记忆,伤感却也美丽。有时同样一件事情,我们可以去安慰别人,却说服不了自己,也许有这么一个人,你无数次说要放弃,但终究还是舍不得。于是,很优秀的你看到别人卿卿我我就不平衡了,就纠结了,爱来爱去那么多,直到有一天,却发现一傻瓜默默地等着你,你臣服的,又是一个不等式。
提到财富,更是义愤填膺:他有,我为什么没有?他吃香喝辣,为什么我不能?拥有财富不是错,取之有道是根本。想多赚钱也理所当然,吃穿住行都需要钱,你再清高,总不能喝西北风吧。赚钱是为了生活,无需拿生命做赌注。只要勤奋一点,就可以维持粗茶淡饭的生活。简单朴素的生活也蕴含着无限快乐,不满足,喜攀比,是个性,也是共性。于是,机关算尽,尔虞我诈,致使每一笔财富都变得鲜血淋淋。
生活鲜有恒等式,爱情不能平分;财富不能平分;幸福不能平分;快乐也不能平分。面对生活,或微笑,或啜泣,只能自己选择。
不劳而获,这个词多么诱惑,豪车美人,奢华别墅,直接来到自己身边使人双眼发红,充至着涌生……失意的人最容易被它诱惑,把它视作最后一根稻草,这样的人最后的结果,我们也可猜到一二,让人叹婉,他们总是在无措中忘了价值总会回归本质。
在学校里,一个优等生面对考场的失意,心境总比他人坦然,没有过多的抱怨,没有郁郁寡欢。只有继续学习,做自己的习题,吃自己的饭,睡自己的觉。按自己的作息表一步一步地走,因为他明白价格总会回归本质,而一个差生面对考场得意,那情绪就是铺天而来的海啸拍打在岸上,肆意抒发自己的激情,甚至感觉走上人生巅峰,下一次考试来临之间,他又会恐慌,因为他也明白价格总会回归本质。结果一般是优等生继续优秀,而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差生,又回到了末层。
这听起来像我在歧视谁,但并不是。价格总会回归本质对于许多事都很适用,但不是说你在底层,就一辈子无法真正爬起来,因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————本质,别有深意。价格这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看得见,维持了市场秩序,而本质即价值又从何得来呢?书上讲“价值”由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”决定,也就是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”越长,就越有价值,反之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”越短,价值就越低,就如珍珠与沙砾的区别。沙砾随处可见,一般看来毫无价值。而珍珠呢?古来有多少人赞美,多少宫殿、服饰上有它的点缀,价值自然也不用说了。珍珠来源于沙砾,一粒沙砾进入蚌中,经过多少岁月的打磨,受过多少苦难才成了一颗洁白剔透的珍珠。从一粒沙砾到一颗珍珠,价值得以升华,本质得以改变,所以本质是可以改变的,并不是你的某个时段就决定得了你的一生。
人的本质也可以改变,但不是穿多昂贵,多华丽的衣服,带多稀有,多珍贵的饰品。而是从内心改变,从思想改变,从行为改变。继续之前的例子,一个优等生,考场的失意并不会打垮他,他依然继续学习,努力学习,不管其他,静候价格回归本质。失意并不可可怕,可怕的是丢失了坚守的本质。
我们其实不必太理会外界的纷争、混乱。坚守自我,努力捍卫并提高自己的“本质”,“价格”总会回归“本质”。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aiyzx.com/97639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201895019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